<table id="v7qvt"><small id="v7qvt"><dd id="v7qvt"></dd></small></table>

    <table id="v7qvt"><small id="v7qvt"></small></table>

        <table id="v7qvt"><small id="v7qvt"></small></table>

          <nav id="v7qvt"><code id="v7qvt"><cite id="v7qvt"></cite></code></nav>
          <form id="v7qvt"></form>

          (鳳凰網江蘇)“內外視野中的長三角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在蘇州城市學院召開

          發布時間:2023-11-17

            2023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為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研究和長三角區域研究,11月11—12日,“內外視野中的長三角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在蘇州城市學院舉行。本次會議由蘇州城市學院、上海師范大學主辦,蘇州城市學院當代蘇州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承辦,來自清華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光明日報》、蘇州市人大常委會、《中共黨史研究》、上海師范大學、蘇州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常熟理工學院、無錫市錫山區科技局等政府部門、新聞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共五十余人參會。

            開幕式由蘇州城市學院黨委副書記周玉玲主持。校黨委書記芮國強致開幕辭,他指出,蘇州地處長江三角洲核心區域,蘇州的發展與變化是“內外關系影響下長三角社會變遷”的生動縮影,也是很好的樣本。在“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特色化”辦學理念的指引下,蘇州城市學院鼓勵并支持馬克思主義學院圍繞蘇州經濟社會發展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的政策研究,為服務地方發展做出貢獻。適逢改革開放45周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召開正當其時且意義重大。

            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社長洪慶明代表合辦方致辭。他表示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始終以學術為第一要義,以時代和社會關懷為使命,以為國家現代化事業提供支持為目標。他希望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繼續深化長三角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研究,為推進長三角深度合作提供學術支持。

            11月11日討論會共有四場基調報告,一場綜合討論。

            第一場基調報告由《光明日報》理論部史學版主編戶華為主持。華中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做了題為《關于蘇州商會研究的若干思考》的報告。他首先肯定了蘇州在長三角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認為蘇州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典型性,并結合自身研究經歷,就深化蘇州商會研究提出四點建議:一是重視蘇州商務分會的研究;二是加強對民國時期紳商演變的研究;三是強化蘇州同業商會研究;四是著力探究蘇州商會與新式工商業的關系。

            蘇州市人大常委會代表議案建議工委主任盧寧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蘇州實踐與思考》的報告中,詳細列舉了蘇州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的特色舉措、最新進展,分析了當前蘇州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場基調報告由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社長洪慶明主持。

            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清華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仲偉民在《區域史研究的幾個問題》的報告中,圍繞區域史研究的意義、方法、成功模式和影響區域史研究的因素等四個方面展開。他強調,地域史研究不是地方史研究,不管是江南還是蘇南研究,都不能僅就江南談江南,應該把眼界放開,這樣的研究才更具價值。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唐力行教授的報告《江南優秀傳統文化——蘇州評彈的困局》,聚焦江南文化,探討了評彈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現實困境。他認為,就蘇州評彈而言,尊重評彈藝術本身,恪守評彈藝術規律,對保護、傳承、發展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

            第三場基調報告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主編付海晏主持。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蘇智良教授的報告《上海:一座全球城市的成長史——從開埠到開放(1843-2023) 》,講述了1843年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后180年的都市化歷程。他認為,一戰之后上海進入繁榮時期,后因日本的侵略和占領,上海現代化進程被迫中斷。新中國成立后,上海被改造為工業制造城市,1990年浦東開放后再度騰飛。他總結上海成功的肌理與奧秘在于開放、創新與包容。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許冠亭教授選取1902年晚清商會創始時期、1912年政局變動下的上海總商會、1992年上海工商聯掛牌上海總商會舊址三個重要時間節點,介紹了蘇州與上海之間商會交往的歷史與現實。他建議從傳統與現代的角度觀察會館、工商聯與商會的發展變遷,從全球化的視角觀察蘇州與上海商會間的交往。

            第四場基調報告由上海師范大學期刊社陳吉副編審主持。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王玉貴教授的報告以《文化普及·技術傳播·思想學習:當代中國的民眾教育——以1949-1965年間的蘇州地區為重點的考察》為題,將1949-1965年間蘇州民眾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并分別就每個階段民眾教育的重點內容、形式方法和作用影響進行了總結和分析。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研究員、健康金融實驗室主任任國征教授以《長三角經濟區金融安全的功能定位與發展路徑》為題,從金融安全的角度針對長三角經濟區金融發展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持續推動金融安全全球合作,二是建立金融安全評估機制,三是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四是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

            基調報告結束后,就“長三角研究的路徑與問題”進行了綜合討論,由仲偉民教授主持。

            仲偉民認為,江南區域史具有很好的研究基礎,應該把長三角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高度。他強調了史料在史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提出可以充分利用蘇州各類檔案文獻資料,瞄準改革開放以來的新興企業,將企業史作為長三角研究的一個生長點。

            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高士華認為,蘇州是一座“雙面繡”城市,它將傳統江南文化和現代化融合得很好。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在長三角地區具有代表性和可借鑒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或是蘇南地區的現代化建設在全國具有標桿意義,非常值得研究、總結。舉辦此次研討會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就這一問題向各位專家請教探討。

            馬敏教授認為,蘇州作為一個口岸與內地、城市和鄉村結合特別緊密的地區,其發展具有示范性,其經驗值得總結。他建議將長三角和珠三角進行比較研究,總結長三角在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方面的特點。

            11月12日安排了兩場學術討論和一場綜合討論。

            第一場學術討論由《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申浩主持。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王瀚堯擔任評論人。常熟理工學院《東吳學術》編輯部曹瑞冬的《江蘇黃海的“東海”表述:基于概念史的視角》,對“黃海”“東海”概念和意涵進行了分析。華南師范大學講師周孜正的《共體時艱與治理互動:無錫商會的減稅努力及南京國民政府的諒解應對(1945-1947)》考察了1945年戰后無錫工商業恢復情況并分析了其經濟得以恢復的原因。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袁坤就“20 世紀80年代以來太湖流域水治理研究”情況進行了梳理,她指出當前有關江南水治理在研究時段和主題的選擇上呈現出鮮明、集中但又不平衡的特點。

            第二場學術討論主要圍繞鄉鎮企業展開,由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唐強奎主持,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楊海華教授擔任評論人。原無錫市錫山區科技局局長沈云福的文章《改革開放初長三角區域城鄉技術轉移:蘇南農村工業化中的“星期日工程師”現象》,以原無錫縣為重點,多角度剖析了“星期日工程師”的生成條件、歷史作用和意義。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馬箏的《經營者轉型:從鄉鎮企業經營者持大股到現代企業同股不同權》,對鄉鎮企業改制時的經營者持大股與企業家掌握控制權的同股不同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豆艷榮副教授的《我國鄉鎮企業發展史研究的現狀與問題》,對鄉鎮企業研究史進行詳細的學術梳理,并就其特點和不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兩場學術報告,以評論人評論、與會專家提問、論文作者回應的形式展開,充分保證了交流討論的深入和質量,為今后這些問題的研究的深度展開提供了助力,受到參會者的一致好評。

            在綜合討論階段,《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副編審吳志軍的基調報告提出應該加強改革開放史研究的“宏觀意識”和“中層敘事”,更多地關注宏觀改革開放史研究,研究者應該更具現實關懷。

            在研討會閉幕式上,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陸麗和《上海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申浩分別進行了總結發言。陸麗表示本次研討會匯集四場基調報告、兩場學術討論、兩場綜合討論,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開展了深入交流,是一場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盛會,不僅為今后長三角地區社會變遷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新路徑,也為蘇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聚焦地方特色、開展高水平學科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申浩在總結中也高度評價了此次會議取得的成果,并對下一階段深化長三角區域研究提出了建議與展望。

            本次研討會聚焦“長三角社會發展變遷”,搭建了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維度、深層次的交流平臺,凝聚了共識,開拓了思路,對于提升和深化長三角區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路徑參考。

            本文刊載于:鳳凰網江蘇


          麻豆一区二区久久久